机械与农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于2012年8月17日批准建设的“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心是面向全校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实验教学基地,其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原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和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的各教学实验室以及学生实习工厂。中心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实力雄厚的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其中农业工程学科是全国高校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农业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机械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B;农业工程下属的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内最早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车辆工程是全国该领域的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为部级重点学科。中心承担着工学院、信息与电气化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理学院等5个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电工程、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16个专业的跨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任务。
按照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理念,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构建“六平台、四结合、四年不间断”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六平台”是构建工程训练、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控制、专业实践和科技创新六大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平台构架如图1所示。“四结合”是实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创新竞赛、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贯通四年本科阶段全过程实验教学不间断的认知实习、工程训练、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科研训练、创业训练、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图2所示。
图1 实验教学体系六平台
图2 实验实践教学贯通本科阶段全过程四年不间断
中心围绕“六平台、四结合、四年不间断”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实验实践内容的建设;强调综合实践课程和提倡实验教材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大实验条件环境建设;鼓励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的高水平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采取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由教授领衔,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模式的实验教学队伍。
自中心成立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1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9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 二等奖41项,三等奖27项。
自中心成立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农业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美国ASABE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创新创业设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62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21项;省部级奖194项,其中特等奖17项,一等奖65项, 二等奖72项,三等奖40项。
农业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作为“新农科”专业获得教育部增列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开始第一届学生招生。自中心成立以来,本科生课程“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和“机制制造工程学”获批国家精品课程,“车辆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农业工程”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获北京市一流专业;“机械制造工程学”和“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两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5项;6位教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6位教师获大北农名师奖,4位教师获北京市名师称号;获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等奖1项、北京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校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